2023年阅读总结

南宋.夏圭.梅下读书图

往年的阅读总结记录:

2023年微信读书报告发布了,也抓紧把2023年的阅读总结整理发布出来。(很多天前就开始整理了,根据以往经验,原本应该会花上不少时间的,这次借助Obsidian及相应的微信读书插件,效率异常得高。)

2023年阅读的几个特点:

  1. 神作榜。(见下分类)。有意识的从微信读书的神作榜中选择自己感兴趣书来读。
  2. 专题形式。比如国外汉学家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两宋的历史研究,巫鸿作品,考古类书籍,中央与地方关系等等。这次2023年阅读总结即以专题形式进行。
  3. 微信读书付费会员。大约2018年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其后越来越离不开,养成习惯,阅读时间越来越规律。开始一直使用阅读时长兑换VIP会员,今年二月份开始,开通了微信读书的付费会员,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心甘情愿,物超所值的一次付费会员。会员状态显示,已使用1221天(包含了使用阅读时长兑换的会员),累计节省8379.99元(截止2023年12月25日)。事实是用上微信读书后,购买纸质实体书的欲望大大降低,的确省了不少钱。
  4. 勋章体系。微信读书的勋章体系(比如读了多少书,点评了多少神作,时长多久等等)对于养成读书习惯,坚持阅读大有裨益。)
  5. obsidian笔记工具及微信读书插件。obsidian是一个好工具,我曾有介绍(hello Obsidian!)。将obsidian这一markdown笔记工具与微信读书的笔记记录相结合,方便整理回顾自己的阅读笔记。这篇阅读总结回顾即是在obsidian及微信读书插件的协助下完成的。
  6. 交流似乎不够。虽然非常频繁的在微信读书里做笔记,评论,但是我关闭了显示别人的评论的功能。起初的想法是这样能专注阅读,不被别人的评论打扰。最近意识到这样可能导致与其他读者交流不够,需要权衡。
  7. 有选择的阅读。2023年全年放入书单,还没读完的大约有30多本。因为以上第二点,一段时间内,考虑某个专题的阅读,其他书籍纳入书单以后可能就放下了。有些书可能质量不高,放入dropbox,也就不看了。开卷不一定总是有益,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8. 专业类书籍。我所从事的安防视频监控行业,国内相关领域的书籍质量都不太高。偶然间了解到一些国外与此相关,专业性很强的著作,可惜几乎没有中译本,借助翻译工具慢慢往下读,收获很多。在微信公众号上将自己的阅读笔记,理解发布出来,与同道中人交流。

神作

当不知道看什么书时,微信读书的神作榜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微信读书里还有很多其他榜单)

微信读书神作榜的定义是,超过500人点评,推荐值≥90%,新上榜会优先展示。如此书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能得到保证,非那些灌水的畅销书可比。

因神作包含在其他分类里,这里不单独列出,书名前加★号以注明。☆为神作潜力榜作品(100-500人点评,推荐值≥90%)。

两宋历史研究

陈寅恪先生极为推崇赵宋文化,认为是封建文化的高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两宋历史文化研究在海内外应该都是显学,研究者众。

宋徽宗.伊沛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8-01
靖康耻,家破国灭。应该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的。徽宗有他自己的问题,爱好艺术,书法,绘画,建筑,道教。可能好大喜功,但称不上穷凶极恶,奢侈无度。同时又不能知人善任。(比如为何能让一个宦官童贯担任军队统帅那么久?仅仅是监军?翻译问题?)在太平盛世,也许是个好皇帝,如盛唐时期的唐玄宗。但当国家,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做出合适的决策,那就悲剧了,一如安史之乱时的唐玄宗,还是同样的人,只是环境变了。 很少有全才的人,皇帝也如此。打江山难,守江山也难。 p.s.徽宗居然对苏轼不太感兴趣,这是之前不曾了解到的。

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时代.虞云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8-01
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外部辽金。改革进取,保守守旧。岳飞,秦桧。维护祖宗家法,转向内向。束缚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缺少开放自由的氛围。专制,独裁。新一轮的重构。影响深远。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05-01
上承北宋,内忧外患之际(内部从与士大夫共天下,逐渐走向专制,乃至独裁。外部金,然后元的威胁,思想,儒学正统的相争),走向内向,注重自省的儒家(新儒学,理学,道学)被政权确立为正统,延续下来。有惯性,也有自身无法革新的命门(受制于政府政权。内外),最后深度影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中国,政治(政府,政权)和意识形态能决定一切。如何突破内向,转向外部,更开放,广博?作者很悲观,没能提出解决办法。

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刘子健.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01-01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宋代官僚的分类,对于后来的国家政权,乃至现在仍然有参考意义。 王安石变法的意义,研究乃至后世的阐释很多。作者提出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可能是考虑建议一个有序的官僚运行体制,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根源上说王是儒家,而非法家。

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刘子健.重庆出版社.2022-05-01
欧阳修是经学大师(新儒学开创者,朱熹后来的理学可能更偏重哲学,更狭窄,但无可否认其孕育于新儒学)、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与政治理论家(有丰富的行政经验)。 有《本论》,却无论个人生活,还是思想理论上说不上排佛。做为新儒家,高超的学术水平,崇高的个人地位,有丰富的行政经验, 有分享最高权力的诉求,却可能缺乏全局的政治的考虑,可能还长于与人辩论。如此很难成为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因此欧阳修应该更多的是一个学者,一个文化人,这与我们个人印象中的欧阳修形象是吻合的。 与上种种,与后来的苏轼相同点很多!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蔡涵墨.中华书局.2016-04-01
整体上看,整书是比较碎片化的几篇文章组成的。但贯穿其中的有作者提到的“文本考古”的研究方法,感觉很有新意。 通过文本考古,作者试图追溯秦桧,蔡京这两个有宋一代最著名的奸臣的历史形象的形成过程。 然后同样的方法考察了余英时的《朱熹的世界》一书,其实也是在用文本考古的方法回溯朱熹历史形象的形成过程。 总之,文本考古的方法论值得学习,借鉴!

辽宋夏金史讲义.邓广铭.中华书局.2017-06-27
学识丰富,方能只言片语全面论述一个时代。可谓四两拨千斤之作。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王水照.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07-01
钱幕,欧门,苏门。 一脉相承,承前启后,的确如此。

大宋河山可骑驴.王这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04-20
开头写苏轼,王安石骑驴,以为本书真的全写宋人骑驴的事,结果不是。 此书应该叫《大宋的词人》,或者《宋词里的词人》。很多故事,人名,耳熟能详,会觉得书写得没多大趣味,意义。对于不了解这些事,人的读者,会不会觉得有意思呢?

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傅伯星.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05-01
从古代绘画中总结分析说明两宋的建筑形态和样式。 这似乎是现代通行做法,比如黄鹤楼里的清宋两代黄鹤楼的模型,多参考整理自古代绘画资料。岳阳楼里的五朝楼观模型,也是参考对应年代的绘画资料制作的。 最近关注的广州新文化馆建筑,造型和细节很难说没有从古代绘画作品中获得灵感!

现代中国

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东方出版社.2016-04-21
读完这本书,想评价,心情却很复杂。第一印象,作者的观点,很多论述,感觉太像一个人,胡叼盘。政府,领导层的任何决策,任何行为都能给你解释得很好,很合理。比如,三年自然灾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企改革,分税制改革等等,好的坏的都能给你掰过来。但,难免让人觉得是事后诸葛,只是站在某个立场(尽管作者一直在强调要去意识形态化的来研究问题,说明问题),尽可能的将政府,甚至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合理化。
除此对作者的很多理论,观点很赞同。比如西方发展路径,初期殖民掠夺,对外侵略完成积累,然后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最后到金融。出现危机,生产过剩,只能对外转嫁危机。起初是战争(美国特殊,国家资本主义,国内大型基础建设),金融时代继而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而中国早期的积累只能从农业,农村,农民等获取。城市的危机一直能被农村承载吸纳,然后安全着地,软着地。不能,硬着地了,伴随着的就是调整和改革。
如此,我们不能走西方的老路,怎么走,怎样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其实还不明晰。 如何平衡三大差别,城乡,区域,贫富。尤其贫富,也不清晰。
作者观点论述时间是04-14年。最近这10年不包含在内,而这10年,我们似乎偏航了。发展路径与作者分析描述的似乎相去甚远。而最近我们又到新的危机周期,这次会怎样着地呢?其实特别想听听作者的分析。

中央与地方关系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吴毅.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02-01
此书的确算得上“神作”,有将近3000多人点评,推荐值目前仍然接近96%。
这本书记述的是03-04年农村的情况,实际地点应该是湖北武汉下面的一个农村,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我的老家了,02年非典,这个时间段前后我还在上初中,高中。
以上种种因素使我对书中描述的情况多了一份更真实的体验,书中太多情节我年幼时经历过,很多仍记忆深刻。。。恐怕也是80,90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比如计划生育。我是兄长,下面有一对双胞胎妹妹,那时自然是被计划生意处罚的对象,记忆里家里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得安宁。(现在又只能放开,鼓励多生育了,这才不到20多年时间。叹叹!)
又比如交农业税,三提五统。家家户户总是不太愿意的。那时不像现在,农民农村都没多少收入。大都靠田地里的庄稼,老家分到每户的田亩不多。种水稻,除了口粮,还能稍微卖一点。种油菜,除了榨油自家用,也能卖一点。然后是种植柑橘,也能卖一点钱。那时父母就是这样拉扯我们长大,供我们上学的。每到开学交学费时,总是全家最为难的时候。记得上小学时,学校开展所谓的勤工俭学,那时农村哪有能挣钱的地方,尤其对于一个学生。唯一能做的是上山摘茶叶,但平时上课哪有时间上山摘茶。(记忆里真的有几次老师停课,让我们去离学校不远的茶场采茶,换取收入,作为勤工俭学。也许可能是这个经历,使现在的我喜欢上了喝茶?茶的记忆)所以大多时候是找父母要钱然后交给学校,当成勤工俭学的收入。逼不得已,早上离家去学校之前,找还在熟睡中的父母要10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仿佛是昨天。(现在农业税取消了,义务教育也很早免学费了,计划生育也取消了。)
还有比如选举,记忆深刻。每到村里选举结束,一般都会发点东西,比如烧饼,比如泡面。在物质和经济匮乏的童年记忆里,这些是最美味的馈赠。
回到本书中,描述了在农村的见闻经历以后,作者认为小镇“喧嚣”的原因在于:因为缺乏文化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自我证成,小镇乡域政治的过程已经被一种愈益显形化的利益博弈的喧嚣所支配。这是现象,博弈的根源是利益。相较于上层,国家,政府,底层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进步不大,或者说缓慢。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博弈是一种失衡的状态。如何构建一种公平,又符合各方利益和实际情况的博弈规则。显得异常重要。
改革开放,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是这种规则的朴素表达。
这些年没有长期在农村生活了,情况似乎变化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农业税没了,计划生育不搞了,上学免费了。很多情况和书中的描述差别很大了,毕竟时间过去快20年。我的老家,农村的土地很多荒芜,河道,堰塘很多废弃了。人越来越少,除了很多因为进城,另一方面新生儿越来越少也是重要原因。树木山林似乎茂盛起来,但是自然环境没有改善,当地有引进很多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
农村,乡镇的未来在哪里?让农民进城,城镇化,似乎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根本之道。如同本书所述,乡镇一级的政权是离农民老百姓最近的,它们感受最深,似乎也无能无力。新农村建设,不见大的气色,反倒是不收农业税了,农村人口减少,加之上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一级工作压力陡减,他们终于更像一个正式的公务员了。准时上下班,时不时应用下新媒体,应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下,开开会,对着ppt对下面的村民大谈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哦对了,会场布置一定要讲究,茶杯要一条线,宣传资料要放在同一个方向,领导一定要坐在主席台……
(相关读书笔记:《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二版).周黎安.格致出版社.2017-08-01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激励,行政发包制和政治竞标赛。与《小镇喧嚣》结合起来看,一个是描述现象,一个是对现象的总结,最后形成理论体系!至于本书最后提到的一些解决办法,从理论的角度看,确乎如此,但要真正朝这些方向走,很难。顶层制度设计出了问题!三权分立否?不知道!
作者最后中西方的比较,很到位。
“目前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在试图纠正各自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问题:中国行政体制为了激励政府官员推动经济增长而相对忽略了行政问责性、程序公平透明性和权力制约,在分权化和市场化激励方面走得太远;而西方公共管理体制因过于注重问责、透明和程序公平而牺牲了行政部门的激励和效率,在官僚化方面也走得太远。”
“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是一个“放手做事”的体制,强调放权松绑和给予地方官员强激励,地方官员做事不透明,缺乏规范和制约,滋生了很多问题,但充满积极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周飞舟 谭明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1-0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财政包干制和九十年代的分税制是理解中央地方关系变迀的关键要素。”
财政包干,分税制,土地财政,土地金融,伴随着土地指标。是此书的主要框架。
此书的案例的时间节点大约到2012年。以后是什么情况,似乎不一样,是什么样,看不清楚。
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讲了财政关系。从建国以后的财政政策调整,到分税制的确立,为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土地,财政收入,金融为导向的地方城市化,而不是以人口和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
中央与地方的人事,郑智关系其实更重要。这本书应该叫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考古

《安阳》(英汉对照版).李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1-01
此书民国时期安阳考古的总结,很全面,细致。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总结,结论性观点用词都很谨慎准确。考古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此书也比较适合对历史,考古,古代文明感兴趣的爱好者阅读。不知解放后,大陆内地有没有类似的相关的书籍专著?可以联系起来一读。 另外想到一个问题,目前对于三代历史考古以及研究似乎没有多大进展,仿佛也算不上显学了,是否因为可能得出的结论会与马克思历史观,马克思认为的人类历史国家阶级发展规律有些不符有关?造成对cp合法性的打击或怀疑?

商文明.张光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03-13
关于商代文明研究,能借助的材料只有考古发现的文物,借助碳14测量年代,以及不太可靠或者说很混乱的有限的历史记录。 所以商代研究还不很清晰。
张先生的这本《商文明》,为我们勾勒了商的统治地域,经济政治文化等状态,提出了商政权比较独特的轮流继承制观点,三代可能并行发展的猜想,商代没有土地私有制的观点,可能不属于奴隶社会的论断(没必要硬套马克思主义观点)。 印象深刻的还有早商,中商,晚商三期的划分,以及对郑州古城的详细介绍。周在西部,商居东,夏在中间。同时有多个国家存在,战争及各种交流,促进了国家文明的发展。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李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01
这本书是2023年阅读时间最久的(将近13个小时),读完之后随手写了个简评,后来专门写了篇读后感(《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读书后记)。将当时的简评复制如下:
先写点简单的读后感想,主要是点状的,做下记录。以后写篇大的读后感。 夏,到商,到周。人祭,人殉,人奠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夏及夏以前,人殉祭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商到周,人祭消失,周公的作用真有如此之大,作者书中的证据还是很难说服我。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家阶段中奴隶社会的定义是怎样的?合适中国上古三代吗?这其中人殉祭的具体表现和国家阶段吻合吗?把人祭,阶级这些当成社会划分的标准,恰当吗?一定程度上,或者很多方面,殷商和近代,甚至现在似乎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作者掌握了很多考古资料,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展现,对殷商社会的总结和了解很有帮助。比如狭义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几大考古历史遗迹。 对易经的内容理解。很相信作者的观点。应该就是武王自己记录或者实践的占卜。周王大院的考古。 作者认为武王,周公的殷商不堪回首经历,可能性很大。造成武王头痛,做噩梦,然后有周公解梦。周公吐哺。 夏朝是什么样的情况。殷商有甲骨文,有考古,有不远的后世相关的文字材料。夏有什么,好像就一个不太确信的二里头。 专业的考古,专业性强的领域可能曲高和寡。写得太专业的文章受众太少。但有了专业的知识,资料储备,面向普通读者,或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写出很多受欢迎的书,早期的明朝那些事系列书已经证明了这点。这本《翦商》也是类似的尝试,很成功。

(以上三本书关联性很强,因而放在了考古分类下。原本后两本书是放在“历史中国”类目下的。)

接下来是一个浙江文艺出版社的“亲历中国考古”系列的书,一共八本,看完了其中七本,最后一本《楼兰尼雅》因兴趣及知识储备不够,实在读不下去,没看完。

曾侯乙墓.谭维四.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期待能看见文后记里提到的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五一期间刚好到武汉,参观湖北省博物馆,见到很多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匆匆一瞥–湖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傅举有.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轪侯利苍是西汉王朝派往的,其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监视长沙王。
谁能想到两千多年前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长沙国和南越,他们的一个丞相,一个王的墓地居然先后被发掘出来,均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阅读此书还增加了一个奇怪的知识点,长沙民国前后应该盗墓成风,因为“长沙大一点的坟墓,百分之九十九都已被盗掘。”,难怪盗墓类的小说,影视剧都会有长沙的背景。

西汉南越国.麦英豪 王文建.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西汉南越我了解比较多,曾经写有西汉南越王墓南越王宫等文介绍。

灿烂敦煌.樊锦诗 赵声良.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敦煌是普通人看历史,了解故事,看实物。专业人士研究了解实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等。
历史演变,丝绸之路,佛教,民族融合,佛儒道融合竞争,文字经典,书法艺术,佛像建筑,壁画等组成了灿烂敦煌。

法门寺地宫.韩金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1200多年的佛指重见天日,惊喜之余。不免想到,不被挖出来或者说不把它挖出来,会不会更好。像民国时期李将军一样处理。

秦兵马俑.袁仲一.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秦始皇陵,会发掘吗?作者结尾的意思似乎是说现在技术水平不够。“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愿望有可能实现。 ”

满城汉墓.卢兆荫.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05-01
中山靖王刘胜(汉武帝兄弟),保定。有北平县。 凿山为陵。(模仿霸陵)。 长信宫灯。其他宫灯也很有特点。科学(旋转,照射不同角度。控制亮度,灯芯处理),环保(烟的收集)。 金缕玉衣。 铁器。(武器,农具等。冶铁技术突飞猛进时期)

此处葬曹操.唐际根.中信出版集团.2023-06-01
“魏武王所常用… …”这些石牌是证实此墓是曹操的重要证据。
感觉还有些问题没解决,或者有意在回避。比如关于盗墓的大致情况,大概被盗了些什么,有下落否? 除了以上明确的石牌,有说服力的证据,或者说一目了然的证据还是太少。比如出土一个类似墓志铭的东西,写明这是曹操的墓,又比如印信,印章之类的。虽然文章分析了这些东西有不存在的历史文献的证明。但有没有可能原本有,只是被盗了呢?

沈从文讲文物.沈从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11-25
看的文物,实物多了,将自己的理解,想法总结分享出来。可能系统性,逻辑性差了些,比较难自成体系,难于上升到理论高度,普通读者不好把握理解,专业人士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鸣。 但谁能说这样的总结没有价值呢?如同散文一样,个人的体悟,感想总会有共鸣的人。历史终究是一条长河。

巫鸿作品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有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曾就读于中央美院,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应该说有海内外,理论和实践等各种经验。其研究及观点成体系,与实物结合,以小见大,颇有见地。(作为一个不入门的业余爱好者,我这样评价颇有班门弄斧之嫌。巫鸿先生的著作和观点容易让普通读者信服和欣赏。)

两年多前读他的《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一书,印象深刻,后来又读了其《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23年把微信读书上已上架的其著作都找出来,准备都读读。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8-01
从陶,玉到青铜器,石。 从祖宗祠堂,到家族个人祠堂,陵寝。 从单个建筑到都城。 从公共属性,到赋予艺术家个人属性。 这是纪念碑性质的建筑,艺术发展脉络。 贯穿其中的核心是权力,同时也是人性的觉醒和发现。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节点,或者说是成熟时期。

空间的敦煌.巫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11-29
作者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研究敦煌的方法论,空间角度研究敦煌。既从整体空间把握敦煌,比如敦煌当地,莫高窟的历史文化,甚至对应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原,外部空间。又关注各个窟之间的联系,当然也关注各个窟内部自己的特点,画面空间联系,绘画空间布局等。个人感觉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普通读者,前面部分比较容易把握和理解,敦煌的全貌。但是到书的末尾,具体的每个窟的情况,感觉专业性很强,普通读者很难理解和把握了。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8-01
墟,丘,碑。古代中国对于废墟的体验和感悟,展现,通过绘画,诗词表现。 近现代中国受西方艺术影响,展示了新的“如画”形式,建筑废墟的表达。 以及最近年代,从个人的,到商业性的,以及到政府行为的,在保护与重建中不断发展,变化。 废墟是属于历史的,也是未来的。不是吗?高剑父的《东战场的烈焰》

“空间”的美术史.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1-01
此书中,作者提出了从“空间”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美术。我觉得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例如古代墓葬中的壁画空间分布,马王堆帛画空间布局,铭文为何多在青铜器内部,一些青铜器的“剪影”视觉模式,石棺上的“半启门”,玉棕玉璧,金缕玉衣,敦煌莫高窟的整体空间(如上《空间的敦煌》一书正是这个角度的研究成果。)等等均有从空间角度开展研究的价值。

中国绘画:远古至唐.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03-01
作者把中国绘画史分成了三阶段,远古至唐为第一阶段,五代至两宋为第二阶段,然后元明清。
此书是第一阶段。远古至唐。隋唐以前流传下来的绘画几乎没有,于是作者从出土的墓葬壁画,石刻,石窟等入手,分析勾勒绘画题材风格的演变。到唐时,再与现存的疑似真迹的作品对比。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06-01
五代到两宋,宫廷需求与人文画两个方向发展,又相互影响。(大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是宫廷画家的。) 媒材形式从挂轴到卷轴,手卷,团扇,日趋小型化。 题材多样,画科分类完善。 伴随这些的是经济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市民化。绘画题材,需求,审美随之发展。 作者认为很多这一时期画作作者有争议,因而从整体画风,作品本身来分析说明这一时期的风格(不从单个作者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宗教和墓葬壁画(时间确定性更准确)与整体画风是吻合的,一致的。比如山水画,大山堂堂风格,世俗生活化等风格。 除了具体画作,作者认为观看方式,媒材,空间,环境也应该纳入考察范围。

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巫鸿.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5
这本书似乎是作者的“随意”之作。后记有相关介绍,写于疫情期间。仍然保持了作者一贯的以小见大的风格,从穿衣镜引申出很多相关联的东西。比如绘画,玻璃镜的中外历史,摄影等等。虽然不像以往的作品,没有鸿篇巨制的感觉,但也是这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玻璃大镜从发明,观看景物,扩展空间到顾镜自怜(自省,发现自我),发现看清自己,从外部空间走向内心。对应的变种有中国古代绘画(屏风画,展示风景,仕女,或者自己肖像,或者文学作品),盾牌(神话故事等)摄像照相。目的可能是审美的,显示权威的,也可能是公共的,私密的。 留下的记忆可能是片刻,一瞬的。视频,数字技术等发展,每时每刻记忆都能留下。但与我们自省似乎程度不够了。
(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自我意识

聚焦:摄影在中国.巫鸿.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8-01-01
汇集的是与摄影有关的个案研究,对于普通读者(如我)提不起多大兴趣,我快速的一扫而过。意义可能在于个案研究中体现了作者功力水平,学识,乃至方法论,兴趣点。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不一定觉得热闹。
书中提到的“祖先像”概念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读书笔记:从“祖先像”引起的一些思考

历史中国

历史中国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框架,主要是古代中国(不包括晚清到民国,以及现代等。因为有另外分类列出)方方面面的研究,包括不限于历史,文化,制度等等。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7-01
历代都城两个大的趋势。西周到汉唐,封闭式的城市结构。北宋到明清,开放式的城市结构。 第二点,商周到西汉,西城东郭,坐西朝东。东汉以后,南北向。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7-01
可以看成是上述《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姊妹篇。
东汉开始举行“上陵”的朝拜祭祀典礼,在殿堂上举行朝拜的礼仪,是以坐北朝南为尊的。应该是由于这个缘故,从东汉起,陵园的布局改为坐北朝南了。
宗庙不仅是祭祀祖宗和宗族内部举行礼仪的处所,而且是政治上举行重大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实际上东汉以后,帝王对祖先的祭祀更加隆重,只是把这种隆重的祭祀典礼从宗庙迁移到了陵寝,使宗庙失去了重要作用。
“楚国早已把先王墓集中造在一起,称为夷陵”。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北京出版社.2018-03-01
东汉以前,东西发展。东汉以后南北发展。这种总结论断磅礴大气,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暗合。

科举史.宫崎市定.大象出版社.2020-06-01
书后出版社写的出版后记对全书的总结很全面。 隋唐以前他荐,隋唐以后自荐,也就是科举。隋唐时引领官场,社会的是贵族,宋时是士大夫,明清呢?所以不止一个学者说过,宋时封建文化学术登峰造极,达到最高水准。 学校教育和官员选拔,合二为一。参加县试,省试,院试,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然后乡试,会试(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殿试。

世界观·名家小课系列政治:韩非四十讲.任剑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2-01
书本身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书的作者是上学时所在学院的院长,口才非常好,作为教练,带队获得过某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后来去了人大,现在似乎在清华。主要研究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政府等方面。油管等国外视频,社交媒体网站上还保留有很多其大约10多年前关于中国,中国gov各种问题分析的视频,受众对其评价很高。但最近这些年,在国内几乎就跟消失了一样。一声叹息!

空色(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十二品).沐斋.中华书局.2013-05-01
登高,江声,渔夫,沧州。 杖藜,长啸,捣衣,秉烛。 西楼,吴钩,驿路,户牖。

万国衣冠拜冕旒:唐代卷.陈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09-01
终究还是时代成就了艺术及艺术家! 随势还是逆势? 属于每个人的时代。

古画新品录.黄小峰.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06-01
评述了大约35幅古画,对普通读者来说其中很多古画不是那么著名的。很多角度,观点能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很有见地以及说服力。

唐朝名画录.朱景玄.北京汇聚文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5-09-01

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 万斯年 陈梦家补订.中华书局.2018-08-01
工具书。

从前的中国.竹内康浩.新星出版社.2022-01-01
古代中国,天生人,人无法自我管理(人性恶,不平等),需要官来维护管理。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君,比普通人优秀(人无法自我管理),神秘。官是连接普通人与君的。普通人可以成为官,但是几乎不可能变成君(除非起义,革命,那就大逆不道了。)
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系。普通人如此,帝王家也是如此,连接其中的是孝。其中人的价值能体现(好的或者坏的,有寄托)。
现代国家建立在“人人平等”(或者说目标)理念上的(更进步),更重视个人的价值,人的发现。但是也会有问题,一盘散沙。如何凝聚众人的力量?
不应该沉醉在过去丰富悠久的历史里,而应该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并非单单指是维持心脏的跳动),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主动,时时思考。(过去有家,家族,孝,个人活着的最低意义在此,推而广之能到国,天下。现在呢?)

帝制时代的中国:中国历史文化简史.贺凯.海南出版社.2021-11-01
最近看了比较多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书,有些感想。对于普通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后,读读国外学者研究的著作,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发现新的角度,引起新的思考,可能能更全面。
之前读过一本《大门口的陌生人》讲述三元里抗英事件,作者很全面的考察了事件前后,以及事件中各种情况,因素,读来比从传统宏观上看,研究三元里事件让人更觉得有意义,有意思,可能也觉得更真实。
而现在这本《帝制时代的中国》,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将古代(帝制时代)中国分为三个阶段,秦以前,秦到唐,然后宋至1949。有新意,容易把握整体脉络。值得回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宋理学的概括性阐释,让我能容易理解把握(作为普通读者,对这一段之前很混沌),印象深刻。宋理学,核心是理,朱熹二元论(心和理),然后另一派(陆九渊)一元论(类似禅宗分渐悟,顿悟两派),心即理,心学,然后到王阳明,之后进一步发展,可能更极端,到李挚,然后到清,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合流。

晚清到民国

晚清到民国,近现代中国走过的历程。

从晚清到民国.唐德刚.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06-01
西方开始殖民,对外扩展,原始积累时期。太平天国,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义和团与八国联军(“门户开放”),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禁忌和顾虑也很多,能得出的结论也会很多。
比如,关于架空的艺术(汉武帝,明太祖,雍正的军机处,上书房行走,蒋,到现在的各种领导小组)
关于理论,思想的宣传积累。“分期分段,积累而制造之也。哪儿能专靠一两位“思想家”呢?”
关于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五四运动’‘联俄联共’‘法西斯运动’等,都不容易说清楚。因为它们都发生在同一条“三峡”里,只是各自有其不同的阶段罢了。”
总之,细节越多,问题结论会变得更模糊不清!越近的历史,越难盖棺定论!

李鸿章.冈本隆司.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01-01
容易想到李中堂,有《冈本隆司的<李鸿章>》一文。再次总结如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弥留之际写下的这首诗应该说概括了其一生的经历和体会。这本书的主旨和思想似乎也可以用这首诗来概括。 当然作者站在日本立场和视角来看待19世纪末期中国的外交内政,国际关系,表达的观点值得玩味!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中国南方的社会动乱.魏斐德.新星出版社.2022-10-01
魏斐德与孔飞力、史景迁并称为美国汉学界三杰。
此书是魏斐德的博士毕业论文。另一个视角的三元里抗英事件解读,对引起这一事件的方方面面和因素考察得非常全面和细致。想到一个问题,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或者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
中文语境里比较擅长宏大叙事,魏斐德对细微事件因素的考察值得我们思考。有时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起因可能是一个细小的灰尘。历史大事,往往也有意外成分。(当然我这感悟不针对作者书里讲述的三元里这一具体事件)

现代中国的历程.黄仁宇.中华书局.2019-12-01
此书不是专著,而是论文及散文集。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中国的思考,过去的总结。
从这些单独的文章中,能读出黄仁宇先生对历史的思考。大历史,数目字管理,地理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塑造,中国历史上赋税水平等等。 此书还加入了对蒋介石的评价,现代中国的三段式历程。 “中国官僚组织,以仪礼代行政,有时强黑为白,只要在本身组织之内逻辑上讲得过去,可以对外不负责。”
黄仁宇先生对蒋介石的评价–“他想做道德上的威权,宗教上的领导者和哲学家,但是他没有教育!这是何等的可笑!”是不是觉得好熟悉!

境外作者作品

(国外(境外)专业汉学家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等研究的作品不在此分类下展示了。)这一年其实有意阅读了很多此类汉学家的作品,意在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中信出版集团.2013-01-01
很难确切的记得为什么会读张纯如的这本《南京大屠杀》(上学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但是没读过,也知道张纯如这个人及她的故事),可能似乎是因为那段时间(2022年年底到2023年1月)看了关于中韩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最近有新闻报道纪录片里的最后一位老人去世了)。
南京大屠杀的启示:

  • 日本方面的:1.压迫的转移。2.宗教,对天皇的信仰。3.从小接受的对中国仇视的教育。
  • 给人类的教训:1.人类,和平都很脆弱。2.不受限制的权力导致灾难。3.灾难发生时,其他人的袖手旁观。
  • 中国的反思。
    书中作者让人印象深刻的两段话:
    “因此,大多数日本民众无法了解真相,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满腔热情地参与这场鲁莽的战争之外,别无选择。”(想想现在的俄乌战争)
    “政府高度集权具有致命的危险性——只有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才会使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暴行成为可能。”

东京八平米.吉井忍.上海三联书店.2022-11-01
生活应该是多样性的,文化,人生也是。 尝试不同的经历,也保留对传统的热爱。心中有种预感,今天东京的都市生活现状可能是不久的将来中国都市生活的写照。
(我读这本书时,似乎在神作榜里,最近去看,推荐值已经降到90%以下了。)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小林尚礼.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05-01
读完感觉能净化人的心灵。梅里雪山,whiter than snow。 人背后的自然,自然中的人。

古琴.林西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8-01
不知是翻译风格,还是作者行文原本如此,读完全书,完全想象不到这是国外人写的关于中国古琴,中国文化的书,即使简介里写着她是一个汉学家。 一气呵成,娓娓道来。从古琴,延升到相关的传统,文化,考古,历史,最后结尾到古琴的指法,专业知识。 应该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深的认同,深入研究,涉猎广泛,才有如此有深度(古琴专业),又有广度(中国历史,文化)的好书。 不光对国外读者,对于中国读者,也是本完全值得一读的普及乃至提升历史文化知识的好书。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金介甫.新星出版社.2018-06-01
“抗战时期很多中国作品都因毫不隐讳地做宣传鼓动而不受读者喜爱,因此小说能少些政治色彩就会使人耳目一新。”
“然而他一生中都认为中国政府的好坏取决于皇帝或想当皇帝的人如袁世凯、蒋介石的贤与不肖。”
“湘西山区,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并没有波及这个地带。然而共产主义思想却在凤凰县统治阶级中很有影响。沈从文的几位受过教育的军人和上层人士中的朋友,都先后参加过共产党。”
金介甫是美国汉学家,此书是从其哈佛博士论文改写而来,被誉为海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掌握了很多关于沈从文的资料。据说现在我们的沈从文研究是八十年代以后开始的,而八十年代以后的沈从文研究都离不开金介甫先生的这本书。
准确的说此书应该是沈从文文传。偏重于对其文学心路历程的记述。20年代,家乡,湘西,早期军旅生活,思想,认知形成时期。30年代,在北京,上海成名。40年代内战,内心忐忑。50-80年代几乎告别文坛,转而研究历史,服装,文物。可能与胡适,梁实秋类似,比较纯粹的文人,而与自己早年好友丁玲不一样,没有明确的政治取向,认为文学不该为政治服务,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了其痛苦和彷徨。文学可以改造社会,指导社会。

文学

孔乙己.鲁迅.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05-01
忘记为什么会突然再读一遍孔乙己的故事(可能是微信读书里神作的评价)。《孔乙己》是鲁迅“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是神作,但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是都是很好的,比如这本书里的杂文很多写得很没意思,似乎是为了挣稿费而做的水文。其中一篇杂文里说,“裹脚和高跟鞋,相差也不见得有多么远。”很有见地,很有意思。

茶馆.老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07-01
三幕中,总感觉最出彩的是第一幕。觉得那么真实,深刻,又生动。后面两幕,是第一幕的延续,但很多情节总觉得浅尝辄止,最后结局的死亡,是必然,但是突然上吊自杀的情节安排似乎又突兀了点,铺垫的不够或者这种殉葬方式的选择,还可以更周详些。

最后的棒棒.何苦.重庆出版社.2015-08-01
我是先读这本书,然后看了纪录片。感觉文字描述比纪录片更出彩,作者“在军队里从事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文笔很好。
也许是“故事”太过出彩,也许是作者文笔太好,刚读完此书我竟怀疑作者记录的真实性。故开始有如下记录:
“故事很精彩。 看完故事收获了什么,或者什么最让人印象深刻,似乎记不太清了。 文章开始,觉得这应该是真实的生活,可越到后面越发现真实的生活中应该增加了文学的创作。如此给作品减分不少! 也许对应的纪录片更值得一看。”

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上下.冯骥才.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09-19
很不错,有看聊斋志异的感觉。配上自己的图画,很有文气。意犹未尽!(感觉上本写的更好。不知是不是错觉!)

解语何妨话片时:周汝昌刘心武通信集.周汝昌 刘心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07-01
纯粹的学者。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很多观点,线索都来自周汝昌先生。 善于人际交往者,如鱼得水。 文中多次提及的学阀,学霸,“太上皇”,不知是谁?应该是那一时间段处于红学会长之位之人。

苏东坡全传.秦晓.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09-01
我很早开始研究,搜集关于苏东坡的一切(以前的博文里有相关介绍,搭建有关于苏东坡的网站),所以微信读书里上架苏东坡的相关传记我基本都会读读,当然也会有所选择。
这本苏东坡传记,在微信读书被评为神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如果没看过林语堂的苏传,李冰的苏传,以及其他人对苏轼的评议,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宦海沉浮,诗词书画等等不太了解,或许会以为此书不错。一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样。所以此书适合对苏轼不太了解的读者。 否则会发现此书硬伤很多,有些细节作者发挥太过,天马行空,明显不符合史实。

(因为目的在专门研究苏轼,因而没有把与苏轼有关的书放在“两宋历史研究”分类下,而放在了“文学”类别下。)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10-01
应该是看完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然后看的这本书,当时评了句,这本更适合拍电视剧,有人回复腾讯视频似乎已经拍完了。(不知何时上映)

迦陵讲赋.叶嘉莹.中华书局.2019-06-17
主要读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讲解。

其他

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吴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02-01
搜索余荫山房找到的此书,介绍太简单了。但可以当成目录书籍!

老广州(民国趣读·老城记).韩淑芳.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12-01
可作用了解广州历史文化的工具书,目录书。

岭南园林.王金锋 林风编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4-01
很奇怪,对余荫山房没有单独重点介绍,反而不那么重要的宝墨园独立成章,不知为何?

2023年阅读总结-续 2023年微信读书报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