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余荫山房

番禺余荫山房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又称粤中四大名园)之一。十多年前刚到广州时就慕名前去参观过,大约2015年前后,看新闻报道,余荫山房受台风还是龙卷风袭击,受损严重,当时心里不胜嘘唏。

前不久去佛山看过梁园后,想着再去余荫山房看看,也顺便写篇总结。

余荫山房是邬(wū)彬(1824-1897年)为纪念祖先所造的私家花园。因感念祖先福荫庇护,故名余荫山房。

邬彬这个人比较有意思。19岁县试第一,30岁时(1854年)通过纳粟(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获任内阁中书。在京任职期间,因为不是科举进身,估计心里有结缔,四年后,咸丰八年(1858年)以母年迈为由,辞官归隐乡里。

同治六年(1867年,是年43岁),他又参加乡试(此时他母亲仍然健在),并中举,族人因而将建造祠堂(善言邬公祠和潜居邬公祠?)所剩余土地奖励给他建园,是为余荫山房。同治九年(1870年),他的长子邬宝铨中举,第二年,余荫山房建成。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次子邬宝莹中举。邬氏一族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的美誉。

同治十年(1871年)建成至今,余荫山房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四大名园中保存最好的。这主要得益于文革期间,当地干部千方百计的保护。(事见余荫山房官网–文革历险

余荫山房全景地图

与十多年前相比,余荫山房新增了一个北门牌坊,作为整个园林的入口,牌坊的样式风格与佛山祖庙正门牌坊非常相似。

余荫山房北门牌坊

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族人邬宝璿(璇)中举后安放在祠堂前的石制旗杆夹。

中举后安放在祠堂前的石制旗杆夹

余荫山房

目前整个景区的南边部分,即善言邬公祠后边这一块区域,是余荫山房的园林核心区域,或者说才能称之为余荫山房,善言邬公祠,潜居邬公祠并不应包含在余荫山房内。

余荫山房原本的正门在最南边,整个园林坐南朝北,东西分布。下图中9,10,11所在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余荫山房,面积不到3亩(约1600平方米)。

余荫山房地图

岭南园林以实用为主,核心是居住的建筑,因而又叫岭南庭园。余荫山房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临池别馆,深柳堂,卧瓤庐和玲珑水榭,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把园子分成东西两部分。民国十一年(1922年)邬彬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添建了“瑜园”。

余荫山房平面布局图

图片来源:池慧敏《以名传意,借“余”求精——余荫山房园林探究》一文

“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这是专家学者对余荫山房造园特点的整体评价。

满园绿树遮蔽,藏而不露,荫凉幽静,显现“余荫”意境。总体面积不到3亩,因而只能因地制宜,缩龙成寸。

正门

从余荫山房正门进入后(比较可惜漏拍了正门),是门厅,旁边有一通道。有一圆形月洞门,门沿用大理石包边装饰。

往前似乎是一影壁,“五福临门”灰塑图案。其实真是一堵墙,因空间狭小急促,做成影壁的样子,让人有曲径通幽错觉。

月洞门另一侧

月洞门另一侧

有西洋风格的墙壁装饰

继续往前就是二门,旁边有夹墙翠竹。竹历来是文人墨客喜欢的植物,把竹子种植在夹墙之间,既不占地,又能很好的控制竹子长势。据说这些竹子还是当年的,有150多年历史了。

二门门上有一幅“点题”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为邬彬亲拟。嵌入园名“余荫”二字。

二门

临池别馆

从二门进来,就进入余荫山房的核心区域。左边是临池别馆,中间有四方的荷花池(取名砚池),对面是深柳堂。中间有浣红跨绿桥廊桥连接。

余荫园

临池别馆是书斋,为园主人读书写字的地方。因临荷花池,故名临池别馆。古人喜欢把水池称为洗砚之处,故又称砚池。

临池别馆

廊柱上有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移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门上有联为:好作风月主人邀来池畔鸥盟领略诗情画意,莫放光阴过客唤起花间蝶梦相量红瘦绿肥。

临池别馆

临池别馆

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林的最主要建筑,为会客之处,取名自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深柳堂形制歇山,堂外开阔,外表华丽,内部装饰精细,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堂前的铸铁花棚架,缠绕着炮仗花古藤,枝叶茂盛,春节期间炮仗花开,即可现“余地三弓红雨足”的美景,可惜现在是初夏,只有枯藤可看了。

炮仗花架两边是两盆古榆树盆景,榆荫与余荫谐音。

深柳堂

堂前有柱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深柳堂内

深柳堂内向外看去。

深柳堂内

“山余受月三弓地,房荫停云一径幽”与点题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遥相呼应,别有情趣。

深柳堂内对联

卧瓤庐

深柳堂旁有一卧瓤庐,是园主人专为宾友访客憩息而设的小庐舍。

卧瓤庐外部

庐中空间很小,陈设简朴,窗户设计很有特点。北面是一排百叶窗,通风采光。南面是一排镌嵌着蓝白相间的玻璃的窗户,称之为满州窗。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观看窗外的景色,能感受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变化。这种窗户在余荫山房使用很多,在岭南地区使用也很广泛。

卧瓤庐

卧瓤庐窗户,能看到冬季的景色

浣红跨绿廊桥

临池别馆和深柳堂之间有一廊桥连接,称之为浣红跨绿廊桥。桥长20米,南北走向,把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边“红雨”,东边“绿云”,故名“浣红跨绿”。

如果逢雨季,池中水上涨至桥孔正中,半圆桥孔与水中倒影恰好形成满圆,有如十五月圆,故称之为“虹桥印月”。(广州永庆坊有个网红景点–月亮桥与此类似,可能灵感来之此处。最近有欣赏到,后面会有文章介绍。)

浣红跨绿廊桥

从另一侧,在玲珑水榭里透过打开的窗户远看浣红跨绿廊桥。

浣红跨绿廊桥

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窗户向八个方向开启,可八面观景,玲珑通透。被誉为“八角歇山,八面窗户,八面通风,八面观景”。此水榭暗含宋人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之意。

玲珑水榭是主人与宾客挥墨抒怀的地方,因实际的使用需要,所以体量较大,反映了岭南园林务实的特点。

玲珑水榭内部

榭中有园主人亲笔撰写的对联:“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很有情趣韵味。

八面不同景色被总结成: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

孔雀亭

孔雀亭掩蔽下是整个园林的出水口。此处有八面观景的两景–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孔雀亭

余荫叠翠

半边亭

半边亭,又称来薰亭,倚墙而筑,因半边没入墙内而得名。既弥补了空间上的不足,又美观实用。亭内设石桌、石凳,游人及此,可边赏孔雀边对弈畅饮。

半边亭所倚靠的墙壁恰巧是善言邬公祠,体现了祖宗余荫的庇护,成点题之笔。因而亭中又来一点题藏头联–“余荫园林成史载,山房无恙可陶情”。

半边亭

孔雀亭和半边亭

瑜园

瑜园是邬彬第四代孙邬仲瑜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添建的,以作息居宴客之所,其子女亦曾在瑜园居住,后被称为小姐楼。

瑜园占地大约7分,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其明显突出于余荫山房原有范围。据说是邬仲瑜用20亩地找当时土地所有者置换的。

瑜园分两层,房屋设置很丰富,有大厅,客厅,书房,居室等。可以看成是对余荫山房造园布局之法的总结。

瑜园入口门洞

瑜园门厅

瑜园天井

瑜园

瑜园

瑜园

瑜园

瑜园

瑜园

潜居邬公祠

从景区新修的北边牌坊大门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祠堂,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祠堂规模很大,大门很气派,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里就是余荫山房。

潜居邬公祠大门

潜居邬公祠大门另一侧

潜居邬公祠是邬彬祖父邬鸣谦的祠堂,文革时被破坏,仅有祠堂大门幸存。2006年前后被改造成文昌苑景区。文昌苑继承了余荫山房的造园技法,营造“以水居中、每周以楼、高树深池、柳影樨香”的园林形态,还是值得一看。

文昌苑

文昌苑

文昌苑

文昌苑

文昌苑

文昌苑

应该是在致敬余荫山房老园区

善言邬公祠

善言邬公祠是邬彬父亲邬拜飏(谥号善言)的祠堂,保留得很完整。建筑布局是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凝重,外观庄严肃穆。

善言邬公祠

善言邬公祠

善言邬公祠左边大厅

善言邬公祠右边大厅

最后再欣赏一次余荫山房景区的整体外观。

余荫山房景区

余荫山房景区

余荫山房景区

余荫山房景区

南海西樵山 佛山梁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