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读书后记

读着《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马上想到两本书。一本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本是目前还在读的《新摄影笔记》。这几本书的共同特点是将专业的知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广受好评。记得当年有媒体对《明朝那些事儿》评价是原来历史可以这样有趣(大意如此,记得不确切了)。

夏商周三代图--来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

《翦商》应该说与《明朝那些事儿》风格类似。将严肃的历史,用通俗的语言讲给读者听。不同在于,《翦商》读过之后可能没法让人感觉历史有趣,而是沉重。作者在书后总结,人不应当凝视深渊。因为那段历史是人祭,人殉,人奠大行其道的时代,太过血腥,残酷,回顾会让人不适。因而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替我们凝视了深渊。

一直以来,普通读者可以说对商周历史都不太了解,最多知道那是奴隶社会,知道酒林肉池,烽火戏诸侯,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姜太公钓鱼等等几个片段式的历史故事。但真实的商周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很难把握。一则缺少确实的文字史书记录,二则夏商周断代工程似乎烂尾了(结论争议很大)。借助对外公开的零星的考古发掘报告,普通人很难把握或者理解商周到底是怎样一个时代。《翦商》的作者(因为专业的便利)在掌握大量考古现场实录及资料的基础上,为我们刻画描述了商周的历史轮廓。很难说作者描述的商周历史就是百分之百真实可靠的,但读来的确让人印象深刻,觉得有理有据,乃至信以为然。

夏商周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大洪水导致了三代时期南方发展的低迷,因而还派生出大禹治水的故事。三代前期南方可能也有相当成熟的文明,作者通过考古发掘的稻米粒,捕鱼以及收割稻谷工具等做出了这个推论。后来南方变得湿热,加之洪水泛滥,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于是有人群向西北来到二里头–现在被推断为夏朝早期都城遗址的地方–定居。他们能最终统一周边部落建立国家,可能是因为掌握了青铜的铸造技术。青铜与木石武器相比,有碾压式的优势。

而后,早期商人–一群形象模糊、落后的人–居然攻灭青铜王朝夏—二里头,建立商朝,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很难说清了。野蛮落后战胜先进文明,劣币驱逐良币,难道一直如此?

而翦商,周文王武王能灭商,可能也遵循如此规律。

随着气候变好,南方文明又有相当发展。

人祭,人殉,人奠

引子部分,作者使用小说散文的笔法给读者再现了一场献祭仪式的现场。现场很血腥,也很残酷,很容易让现代人感觉不适。献祭的目的可能是敬鬼神(对未知的天神的恐惧或者崇拜),也可能是用这种仪式来展示和强化维持统治者的权力。而这可能就是整个商朝文化的内核。

商人尚鬼。而夏朝二里头时期,人祭并不普遍。夏朝先民来自南方。考古发掘发现,长江流域一带不崇尚人祭,而埋青铜器物。这可能是南方的宗教社会传统。著名的四羊方尊,就出土于湖南。

祀与戎

三代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祀与戎。商朝殉人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俘虏正好连接了祀与戎。而有时商王发起狠来,连自己同族,甚至贵族都杀,都吃。恐怖,血腥的气氛始终笼罩整个商王朝。周族先人文王周昌作为质子客居殷都时期,可能被商王所迫吞食过自己长兄的肉酱,留下了心理和生理双重阴影,往后的岁月会时常呕吐和做噩梦,后世引申发展成了周公吐哺,周公解梦的故事。

商人不断西进和北进。而周族先祖正居住于商人西进路线上,此时还是商的附属部族,跟随其征伐。商人待异族过于残忍,俘获的羌人俘虏被一批批送到殷都献祭,殉葬或者做奠人。

商朝可能进行过宗教改革,不使用牲人,而代之以青铜器。但是很快失败。

占卜

对商朝血腥统治早已不满,加之早期在商都的不好经历(除了上面提到的被迫吞食长兄的肉酱,可能还蹲过商王的监狱)周昌应该很早就萌生了翦商的念头。

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周昌早期住宅–周原的文王大宅–的地窖里埋藏有很多占卜用的龟甲。祀与戎,都要提前占卜。作为权力的象征,商王垄断了占卜这一活动。周昌私下里进行非法的占卜活动,用意不言而喻。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周昌私下占卜,深埋在地窖的这些刻字的龟甲日后成为了易经的来源。周昌占卜记录的大多是其早期的经历,比如商都的牢狱经历,与姜尚的交往等。文王的《易经》记录的是商末历史。后世对《易经》曲解了这么久,这么多人研究,还有这么多所谓成果。叹叹!(东周时人写的《易传》是对文王的《易经》解读,曲解应该很多。)

周昌通过占卜,记录,总结,希望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律。慢慢的,他发现任何一件事有很多可能性,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弱可变强,强也会变弱。比如此时强大的商,弱小的周。这种想法,思维方式可谓石破天惊。导致的结果就是–翦商?可占!

作者认为人祭的消亡和周灭商有直接关系。也许是因为人祭太过血腥残酷,也许是因为作为属国的质子在商都的不好的经历和记忆。周文王完全消除了关于人祭的文字记录和历史记忆。商以后,人祭文化消亡,代之于礼。

商末代两位帝王把先王甚至自己抬升到“帝”的地位。而周王没有继承这种观念。周昌垄断了对上帝的解释权,只有他能见到上帝,通过各种仪式,来面聆上帝的神谕,维持王国的秩序,这种仪式性表演极为重要。而这成为后世周礼的开端,中华文化延绵至今的历史内涵。


先写点简单的读后感想,主要是点状的,做下记录。以后写篇大的读后感。 夏,到商,到周。人祭,人殉,人奠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夏及夏以前,人殉祭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商到周,人祭消失,周公的作用真有如此之大,作者书中的证据还是很难说服我。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家阶段中奴隶社会的定义是怎样的?合适中国上古三代吗?这其中人殉祭的具体表现和国家阶段吻合吗?把人祭,阶级这些当成社会划分的标准,恰当吗?一定程度上,或者很多方面,殷商和近代,甚至现在似乎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作者掌握了很多考古资料,比较全面和完整的展现,对殷商社会的总结和了解很有帮助。比如狭义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几大考古历史遗迹。 对易经的内容理解。很相信作者的观点。应该就是武王自己记录或者实践的占卜。周王大院的考古。 作者认为武王,周公的殷商不堪回首经历,可能性很大。造成武王头痛,做噩梦,然后有周公解梦。周公吐哺。 夏朝是什么样的情况。殷商有甲骨文,有考古,有不远的后世相关的文字材料。夏有什么,好像就一个不太确信的二里头。 专业的考古,专业性强的领域可能曲高和寡。写得太专业的文章受众太少。但有了专业的知识,资料储备,面向普通读者,或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写出很多受欢迎的书,早期的明朝那些事系列书已经证明了这点。这本《翦商》也是类似的尝试,很成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笔记补遗 十九路军将士陵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