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樵山

佛山南海西樵山,距离广州大约70公里,原本为一座已经沉寂四五千万年的死火山,自然风光清幽秀丽,山上有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西樵云瀑(又称飞流千尺),同时有“南粤理学名山”之誉,历史文化深厚。

文翰樵山最岭南logo

樵,是砍柴,打柴的意思。西樵山,意思就是广州西面砍柴的山。那广州东面砍柴的山呢?自然也是有的,就是另一座大名鼎鼎的山–罗浮山,也称东樵山。所以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东西二樵,加上韶关的丹霞山,肇庆的鼎湖山,并称广东四大名山。

西樵山北门

四五亿年前南海这里还是一片汪洋,附近村落留存有大约5000年前海蚀的遗迹,西樵山也还留有海水冲刷的痕迹。随着西江、北江泥沙的不断沉积,珠江三角洲平原不断向海推进,海岸线渐渐远去。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立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市,和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不是一个概念),下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四会五个县。因郡县的南边是大海,所以叫南海郡。

南海自隋开皇十年(590年)建县(以原南海郡治所在地番禺县改置南海县),至清末一直隶属广州(隋、唐、宋为广州或南海郡,元为广州路,明、清为广州府),直到建国后,南海才划归佛山管理。(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南海西樵山上的景点会是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西樵山导游图

明代理学名儒陈白沙、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在西樵山设堂讲学,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分别创立了大科书院、云谷书院、石泉书院和四峰书院;清代文人雅士又在山中兴建三湖书院、云溪书院、云瀛书院,读书研学风气不减,让西樵山成为“人文名山”,“理学名山”。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西樵山北麓,草创于明嘉靖年间,白云先生何亮父子栖息洞中,荟萃名流,读书讲学,逐渐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处福地。

白云洞并不是洞,而是三面高崖环峙的山谷。全洞划分为三个洞天、二十四景,主要景点有奎光楼、字祖庙、白云古寺、云泉仙馆、飞流千尺、三湖书院和四面佛等,其中飞流千尺在清代是“羊城八景”之一。

奎光楼为进出白云洞的通道。楼内供奉魁星神,魁星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据说用笔点上谁的姓名,谁就能高中状元。

奎光楼

白云古寺门联:“曲水长流,跨鹤旧寻三洞古;白云犹在,与梅同住一山幽。”状物写景,意味隽永。

白云古寺

字祖庙

“第一洞天”,为黎简手笔,“一”字写作“弌”,门联“千重云气排丹阙,万古泉声护洞门”。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

黎简(1747年–1799年),字简民,一字未裁。号二樵,又号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家。

第一洞天牌坊

跨过此湖山胜迹门,就是道教的云泉仙馆,供奉的是吕洞宾。

湖山胜迹门

云泉仙馆门额为“钦差大臣、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宗室耆英书”。

云泉仙馆

墨庄

倚虹阁

白云洞中的三湖书院,因位居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金瓯堡名士岑怀瑾等创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1987年南海县人民政府按原貌采用水泥结构在西樵山白云洞异地重建,门匾“三湖书院”四字为林则徐亲书。

三湖书院牌坊

三湖书院

光绪四年(1878年)冬,21岁的康有为到三湖书院修学两年。

三湖书院

飞流千尺

沿着曲折上山小径一路攀爬,沿路有不少石刻,过应潮湖,枕流亭,路的尽头就是“飞流千尺”瀑布。

西山胜景

白云湥雯

第三洞天

“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董必武于1964年3月游览西樵山白云洞时题写的诗句。

董必武题诗

应潮湖

枕流亭

飞流千尺又称西樵云瀑,大云泉,是清时的羊城八景之一。水自山顶的天湖流下,瀑布呈层叠状,上叫龙涎瀑,瀑短而小,逶迤如之字,中叫云外瀑,射出峭壁,直如玉柱,下注湫潭,声震山谷。下段绕崖急泻,在一块斜倚的巨石旁猛然冲下,如琼瑰倒泻,璀璨夺目。

飞流千尺

此时,不是雨季,瀑布水量不大,但依然震撼人心,置身其间,有洗涤心灵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神思远矣。

心旷神怡,若有所思

其间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字刻石,曲水流觞,可媲美兰亭也。

飞流千尺

曲水流觞,媲美兰亭

飞流千尺旁边就是白云洞,是白云先生何亮父子栖息讲学的地方。荟萃名流,读书讲学,逐渐成为儒、佛、道三教共处福地。

何亮,字子明,番禺人。隐于西樵白云洞,人称白云先生。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举人。性不乐仕进。有《白云洞集》。

图片右边就是何亮父子栖息的白云洞。

白云洞

白云洞对面的石刻及铭文。

飞流千尺

1962年春,郭沫若游白云洞时的题诗石刻:危山凌空立,飞泉山上来。珠帘垂百仞,玉磬响千槌。径曲清流转,洞幽静室开。崖分天一线,诗境足徘徊。

郭沫若题诗

天湖

逍遥台

袁枚《游西樵山左行三里至逍遥台石下》。
冒暑游西樵, 为访白云洞。
渡为两危桥, 逼仄不容鞚。
将身学蝼蚁, 纡曲穿石缝。
绝壁飞泉奔, 激怒声如哄。
其下凿曲池, 流觞借水送。
磨崖字纷纷, 前明游者众。
左转尤奇绝, 逍遥石可弄。
万牛辇不前, 两手推可动。
安得称象船, 一试石轻重。

袁枚晚年漫游东南名山,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弟袁树为肇庆知府,因得以遍游周围诸山,此诗即作于当时。

西樵山是一座沉寂了亿万年的死火山,而山顶的天湖就是曾经的火山口。

天门

天湖

天湖

湛子洞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增城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

明弘治五年(1492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

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4月20日在广州病逝。

九龙岩

九龙岩是西樵山火山喷发留下的痕迹。九个气泡在巨石上形成九个洞。

湛子洞,居两崖夹壁之间,陡峻如门。下有小泉缓泻,成流杯池,是当年湛若水领门徒讲学活动处。

崖壁上“湛子洞”三字,据说是湛子用茅龙笔挥写的,甚有气势。(这点很可疑,从来没有哪个大儒,会自称“子”的,“子”均是后世对其的尊称。)

湛子洞

湛子讲学岩,在九龙岩侧,可容十数人。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湛若水曾在西樵山设院讲学,该岩是湛若水早年在山上讲学时辟设。

湛子讲学岩

青龙头,崖下巨石垒叠似龙头,眼、鼻俱肖,口中有小泉泻出。头顶有平台,筑有高米许,六角形的“明太史甘泉湛先生寓墓”,“文革”期间被毁。

青龙头

宝峰寺

宝峰寺,位于西樵山上,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南粤四大名寺之一。

该寺建于明永乐甲申年(1404年),成化己亥年(1479年)重修。原寺现仅存断墙残壁。现宝峰寺为易地重建。

天王殿

天王殿前巨型浮雕

浮雕特写

浮雕

屋脊

飞檐立面

飞檐

驻锡

南海观音圣像

宝峰寺内有世界上最高的坐像观音。1995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奠基,历时三年营建,于1998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开光并对外开放。观音圣像通高61.9米,直径36米,采用紫铜锻造,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坐像。农历六月十九是佛诞日。

圣像背南朝北,位于海拔292米的大仙峰顶,双足交盘趺坐在莲花座上,头戴宝珠天冠,身披天衣,着罗裙,弯眉朱唇,眼似双星,面部亲切慈祥,俯视南海大地,护佑人间安乐祥和。

远眺南海观音圣像

南海观音圣像

俯瞰芸芸众生。

南海观音圣像

南海观音圣像侧面特写

南海观音圣像侧面

南海观音圣像头部特写

手指特写

南海观音圣像

石泉书院

石泉书院,在石泉洞,为明大学士方献夫建。方献夫(1485-1544),初名献科,字叔贤,号西樵,西樵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礼、吏部尚书,后入阁辅政,晋首辅。

书院初为精舍,正德十一年(1516)营建,约次年年底落成。嘉靖十三年(1534)方献夫乞休归乡,于此建御书楼以贮世宗御赐书,改称石泉书院。书院内为御书楼,前有沛然堂,后有紫云楼,湖上有天湖亭,左有蟠龙石,右为伏虎台,湖口为钓台,台外为留虹桥。万历初书院渐圮,又经其子方蕖重修。万历初禁毁天下书院时,书院因贮有御书幸存。明末逐渐衰颓,至清初只存残迹。

方献夫与同时在山中讲学的湛若水、霍韬等理学名儒过从甚密,西樵山因而被誉为“理学名山”。

石泉书院

石泉洞

明代大儒方豪(王阳明的朋友)在《西樵书院记》中曾说“西樵者,天下之西樵,非岭南之西樵。”

采石场

西樵山是一座古老的死火山,由于火山的作用,形成岩石最适于人类打制石器。西樵山上有古代采石场的遗迹,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三大石器制造场遗址之一,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

2019年10月7日,西樵山采石场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经调查发现,石燕岩是最早开采于宋代、大规模开采于明清,因意外被地下湖水淹没而完整留存下来的采石场。

石祠堂,又名清暑岩,是明代采石遗址。岩高数十米,幽深曲折,内有小湖,凉风阵阵,夏日进岩,暑气全消,以此得名。如遇日午,光柱从斜井透进,照在奇形怪状的岩壁上,给人以奇幻幽渺的感觉。

石祠堂

石屏风一采石场分隔墙。该分隔墙两侧分属两个采石场,是古采石场开凿遗留的历史见证,为自然与人工地质作用的绝佳观测点。从自然地质作用角度说,石屏风发育两组节理,一组近垂直地面,另一组近水平。垂直节理面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后期热液活动的影响,沿节理面形成明显的晕染层次,岩石表面发育了许多风化成因的蜂窝状孔洞。

石壁凌空卓立,正看如指天长剑,侧看似云底屏风,状颇雄伟。因当年采石者分为上下两个矿区,各从坡面往下挖凿,坡越凿越低,中界于是浮露出来,成为一堵高墙,虽经风雨剥蚀,阳光泡染,但石工的开采痕迹仍清晰可辨。

石屏风

石燕岩,原为明代石矿遗址,以洞内曾栖息一种类似蝙蝠样的石燕得此名。

石燕岩

骆驼峰,形似骆驼

蘑菇石

翠岩摩崖石刻

整个西樵山,有两处摩崖石刻特别多。一处是白云洞,另一处是名为“翠岩”的地方。

观翠岩为西樵山中一胜景,石壁峻峭,飞瀑直下,方献夫建亭于此,优游林下。

清代画家黎简与何丹山曾常住翠岩写诗作画,石壁上原有他们的书画室和书舍,翠岩被尊为岭南画派的发源地。

翠岩的正面和两侧分布有许多摩崖石刻,主要有清黎二樵书的“翠岩”和“天然图画”,清何世文题诗:“伏暑游翠岩,冷泉清我心,好风自南来,到此正开襟”。清何翀(七十二山人)题诗:“不鹜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非闲是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清邓翔题“泉石清幽”等。

清何世文题诗

黎二樵书翠岩二字

黎二樵书天然图画

大观

泉石清幽

翠岩

翠岩是一典型的断层峡谷,呈漏斗状,上窄下宽,两面峭崖直立,林荫覆盖,满谷青翠。入门处称“捍门”,捍门后有古愚谷,谷内开阔,渐进渐狭,此谷是由南北走向断层作用形成的。

捍门

翠岩牌坊

匆匆一瞥--湖北省博物馆 番禺余荫山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