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

机缘巧合下,偶然观看了一场在线直播的讲座。由北大与中公教育联合举办的 北大学堂 平台,每周三晚上7点,会有一场直播讲座。我听到的这场讲的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听完感觉讲的很好,这里做些记录,算是听后笔记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千里江山图》评价很高,以下简介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故宫名画记–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千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从此卷所描绘的景物看,系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在部分山峦的表现上加进了一些北方山水的特征,可谓集南北山水于一体的精心之作。从画面表现的建筑形式以及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生产劳作使用的工具等方面看,画家对江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其艺术创作当来源于生活,而王希孟于18岁时即创作出如此宏幅巨制,不可能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由此笔者推测,画家王希孟应是江南人,至于具体籍贯便无从知晓了。

《千里江山图》上有三段跋,是我们了解认识这幅画的关键,先摘录如下:

第一段跋是北宋蔡京的: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第二段是元代溥光的题跋,溥光是元至元年间高僧,诗、书、画无所不精,尤善书法,书法全篇常见于碑刻,有留传下来。

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馆大学士雪庵溥光谨题

第三段是清乾隆皇帝的题跋,是一首诗。

千里江山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总弗多皴。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评一堂君若臣。曷不自思作人者,尔时调鼎作何人。丙午新正月御题

乾隆题跋.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题跋

是真迹吗?

这幅《千里江山图》是否真迹存疑,至少学术界有争论。故宫举行相关研讨会,因为郑智正确的考量,邀请的都是持这幅画是真迹观点的学者。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李松教授在故宫研讨会后(大约2018年)邀请正反两派观点的学者到北大进行了2天的研讨会,详细情况网上能搜索到相关信息。而最近(2022年6月)李松出版关于《千里江山图的》著作,应该有涉及关于画作真伪的讨论。
主要疑点:

  1. 溥光的跋可能是假的,字迹不符;
  2. 溥光的跋里提到的画,可能不是此画,而另有所指,跋可能从别处拼接过来;
  3. 元溥光以后,此画仿佛消失了,没有什么信息流传,直到明末清初的梁清标收藏,梁可能还对此画进行了二次加工,尤其色彩方面;
  4. 此画流传不清楚,研究着录不多,国内研究开始是70年代以后,以致2017年火热起来。与其他传世名画相比,比如《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研究热度,着录记载详细程度等完全不一样。

希孟姓王?

关于王希孟的历史记录几乎没有。我们命名这幅画叫《千里江山图》,知道作者叫王希孟,完全来自上面提到的此画的题跋。

乾隆题诗,“千里江山望无垠”,所以此画后世被称为千里江山图。蔡京说作者希孟,但没说姓王,王姓还是来源于上面提到的乾隆题诗,“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评一堂君若臣”。现在我们已不清楚清朝人是如何知道希孟姓王的。

是否实景?

现在有研究认为《千里江山图》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表现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的意境,乃至进一步研究王希孟可能是江南人。可能过渡解读了。

千里江山,在宋,尤其是南宋是个郑智正确的题材,皇家倡导。有宋两朝,周边西夏,辽,金等环伺左右,山河破碎,领土不完整,表现壮丽山河,江山完整的画作很受皇家欢迎,也迎合了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心理需求。

同类型的作品还有江参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芾的《江山万里图》。乃至现代,仍有表现这种需求的画作,如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成克永的《江山如此多娇》,据说经过了郑智局多次审稿把关。其画面中有表现岭南的山,华北的山,也有东北的山,用意十分明显。

江参.千里江山图(局部).乾隆题跋:观此画可以解烦怡神真一以贯之矣

当代.成克永.江山如此多娇

画作本身

具体到《千里江山图》,表现的有道家思想,皇家气派,等级秩序,用今天的眼光看作品本身承载有一定的郑智作用。

整体上看,此作不啻青绿山水的杰作(当然有存世的青绿山水作品本身不多,乃至后来绘画主流风格变化的客观因素),大气磅礴。

溥光在题跋中说,“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给以很高的评价,但注意,有个限定词,“丹青小景中”。

从艺术角度看,纵观整个画史,此画算不上太出彩。古人将绘画作品分为
“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千里江山图》可算能品或者妙品,远远够不上神品或者逸品。

蔡京跋里对此画评价也不高,仅仅“上嘉之”。与师傅宋徽宗的类似作品(比如《溪山秋色图》),也有差距。

具体说来,画中山,树笔法不好,比较生硬,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符合18岁画家的资历和身份。前面提到的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笔法明显更好,但赵画色彩偏暗,不够鲜艳,难于入今人的眼,被喜欢赞颂,获得与《千里江山图》相同的待遇。

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当年故宫库存文物南下,然后去到对岸台湾故宫,负责挑选书画类作品的黄宾虹不太认可《千里江山图》,因而此画最后得以留在大陆,而其非常认可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最后成了台北故宫“镇馆三宝”之一。

拓展研究

现在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研究很多,拓展的方向范围也很广。有研究构图,美学价值,比较中西绘画差异的,也有研究画作中体现的江南趣味的。(详见 故宫专题页面

我认为比较有意思是傅熹年先生从此画中研究北宋的建筑,见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一文。

画中有座雄伟的跨江大桥,可以看作交通枢纽,也可观景,聚会游玩,亦可作船只停泊码头,水陆交通,很有意思。

千里江山图里的跨江大桥

宋画特点

19世纪早期,国外对宋画很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看懂。苏轼倡导的人文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描绘理想世界的图景。

而宋画的高妙处,在于展现的场景可居可游。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RSS订阅及信息聚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