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军将士陵园

广州十九路军将士陵园是为纪念1932年淞沪抗日战役中牺牲的将士而建的。十九路军的主要人员来自广东地区,因而在广州建立陵园纪念。

陵园为建筑家杨锡宗设计,1932年底落成,1933年由华侨捐资扩建,大致形成现在的规模。陵园坐北朝南,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采用花岗岩石砌成,为古罗马建筑风格。

十九路军将士陵园logo

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是抗日亭,英烈题名碑,先烈纪念碑。

抗日亭

抗日亭位于陵园最南端,中空四方形碑亭,由6对12根石柱组成。“抗日亭”三字为时任淞沪警备司令的戴戟所题。亭中曾立有一块淞沪会战的碑记石,今不存。

抗日亭

站在抗日亭里往北眺望中轴线。前方是英烈题名碑,先烈纪念碑。

题名碑

位于中轴线中部。为方柱体花岗岩石碑,碑体上书“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题名”,四周用篆体铭刻着1983位阵亡将士的英名。

纪念碑

为墓园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最北端,遥望白云山。纪念碑有纪功碑和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半弧形回廊组成。

纪功碑高 19.2米,有一花岗岩石底座,镌刻着李济深的题写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下端镌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底座上竖立一个十九路军战士铜像,肩托步枪,背系铜帽(竹帽)。铜像前的正面台阶,伏着2对铜狮,8个铜鼎,暗喻一二八。

半弧形的回廊由12对古罗马式石柱环绕组成。回廊两边各有一门亭,左亭墙上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文,右亭墙有1933年10月胡汉民撰文并手书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文。

除了中轴线上的3处建筑,陵园还有其他纪念建筑。

将士墓

位于中轴线左侧。墓区后方有石砌半球形将士墓包一座,墓碑上刻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题词 : “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墓包后有蔡廷锴撰并书写的《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碑文。墓包前分左右两个墓区,共安葬阵亡将士182名。

战士墓

位于陵园西面,墓道中轴线右侧。有李济深题写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墓”墓碑。墓碑前分左右排列两片墓区,现存水泥棺190座。

将军墓

始建于1997年,分别是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三位将军墓。蒋光鼐,蔡廷锴两位的骨灰1997年从八宝山迁葬于此,戴戟的骨灰2016年从苏州迁葬于此。

先烈纪念馆

原名“墓庐”,是当年供人们拜祭歇息的地方,后改为纪念馆。整个建筑属典型的古罗马风格,门楣上刻有蒋光鼐题写的“先烈纪念馆”。

凯旋门

高13.4米,为罗马凯旋门式牌楼,雕刻精致。正面有林森题书“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 。两边有大型浮雕花篮,上边有云水纹图案。后面横匾上刻有宋子文题写“碧血丹心”四字。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读书后记 卖掉博客的域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