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高考完,步入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心里满是忐忑,当然也有憧憬。多年过去了,回过头再看,自己的心境还没变,不知该高兴还是难过!)
今秋九月,天高云淡.没有过多的修饰与憧憬,怀揣着一纸通知书,千里之行,来到南方以南的广州,来到了中山大学。
十四小时的车程弄得我很疲倦.下火车后,见到的不是想象中的繁华与梦想,不是哪个在梦中已见过多日的美影。没有摩天大厦,没有金碧辉煌。有的只是一些纸醉金谜,一些喧哗,一些破烂不堪以及一些不好的心情.心想着这将是我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不免一种惆怅甚或失落油然而生。广州-–这座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城市给我的第一映像并不怎样好!
一座城市应该有字迹的秉性与气质.然而广州且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受!有时我甚至将广州与自己的家乡小城-–宜都作比较。我觉得宜都是有自己的秉性的,她于喧闹中有一种和谐的美。而广州呢?除了多了几座高架桥,多了几憧高大的楼以及多了的人,除此,广州与一般小城别无一二。常常怀念那些空气,那些山,那些人以及那条清江……
南方以南,广州这座城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然而在兼容并包中丧失了自己本来面目,好像有点得不偿失,不伦不类。
广州的治安似乎很差。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关于广州的治安怎样差的消息都是听来的,我没有亲身经历。眼不见则不足于为信,因而我不敢用”确信”。但是如果大家都说如何差,情节如此恶劣也不得不让人吃惊以至惊恐,至于差到何种程度我却不敢下推断,或许以后会写到。
一个城市的秉性与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化沉淀。而广州在这方面确乎差了许多。广州实在没有什么文化氛围。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与广州人的心理习惯有关。最早的开埠通商,最早的改革开放…..广州似乎在交融中丧失了自己的性格。过多的商业活动,过多的看重利益以及过多的追求利益,让广州布满了金钱的味道(之前为铜臭,现修改为味道。201510.08)。或许金钱与文化是很难相容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广州并不是一个求学的好地方。这从我了解的一些情况中可以看出。
据说几年前,因为没有一所大学入围中国前十的大学。广东省长在人大常委会上流下了无奈的眼泪。据说这一幕被电视转播后成了广东人心中永远的痛。然而现在情况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转。据说现在中大已经名列第十了,但这第十却是与另一所大学共同分享。而更有讽刺韵味的是这第十是在那次无奈的眼泪流下之后马上评出的?这第十的含金量似乎太小了,于是广州人用他们的习惯方式想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在广州番禺的一座孤岛上,花了300多个亿一所所谓的大学城拔地而起。统一的规划,整齐划一的街道,钢筋水泥的建筑,充满现代气息的街景……让人仿佛置身与某个商业住宅区,全无大学的气息与韵味。有时用钱并不能改变所有。
说到大学城了,说实话,当初对大学城是充满了向往的。而且似乎因此淡然了对中大这一历史名校的憧憬。
怀揣着一纸通知书,来到中大,确切地说是来到中大东校区。我谔然!失望!后悔!担忧!乃至恐惧!万千滋味涌上心头。
我一直都反对大学建分校区的。因为一所大学无论名气多大,他的分校区都不会很好。至少文化底蕴是难以移植的。
我们这一届似乎是最不幸运的。虽然领导多次安慰我们说,你们应该庆幸,你们将是这一片热土的拓荒者,你们将书写中大东校区灿烂的明天。而事实是当我们抱怨,东校区没有一个象样的礼堂,没有一个完善的运动场,甚至没有一个老师在东校区居住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答复,你们应该庆幸,因为你们的师兄师姐来的时候,条件比你们更艰苦,他们不是熬过来了吗?因而我说我们是最不幸的。起码,师兄师姐不会有我们这种无奈。当自己心痛的时候,还要默默承受委屈.想一想,寒窗十二载,来到这样一种环境中学习,似乎心有不甘。
在南方以南,珠江之畔,南海之滨,这样一座繁华的城市里,有一种飘忽不定的心情,是为在物欲浮躁中对理想的守望,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坚持。(仰或是其它……)
评论